中国对约旦(中国对约旦足球比赛) - 世界杯消息

绝美谋杀——以色列摩萨德绝密行动

前言

2010年1月20日,“哈马斯”高官马哈茂德•马巴胡赫在迪拜一家五星级的布斯坦罗塔娜酒店被暗杀,其过程之精彩堪比“007”电影,一夜之间全球为之震惊。

迪拜暗杀事件被称为“暗杀门”,已经被多国媒体锁定为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所为,有消息说是摩萨德的11名特工利用伪造的外国护照潜入迪拜,制造中国对约旦了这一起事件。事后多家媒体又披露了摩萨德暗杀马巴胡赫的内幕,情节堪比悬疑电影。有报道称,这次暗杀行动是由时任以色列总理的内塔尼亚胡亲自批准的。

尽管以色列有关方面极力否认,称此事与摩萨德无关,但随后迪拜警方公布了该酒店录像,清晰地再现了当时的场面,从而让迪拜“暗杀门”成为摩萨德历史上第一次被监控录像记录下来的暗杀行动,并被认为是摩萨德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败笔。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摩萨德这个神秘的情报组织再次浮出水面,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成为舆论的焦点。

摩萨德是以色列的国家情报机构,全球“谍海四强”之一。从1951年成立至今,在近60年的情报活动中,摩萨德一直是得心应手,战绩斐然——

1956年,摩萨德成功地窃取了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秘密报告的全文,并送交美国中央情报局。

1961年,派员远赴阿根廷,把隐匿了15年之久的二战战犯、对屠杀600万犹太人负有直接责任的纳粹党卫军大头目阿道夫•艾希曼秘密绑架到以色列,使中国对约旦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1962年,派遣特工潜入埃及,为以色列搜集到了有关新式导弹、火箭和飞机制造等方面的情报;同年,又派特工潜伏在叙利亚,不仅窃取了大量的军事情报,而且还让这位特工差一点当上了叙利亚的国防部长。

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根据摩萨德提供的情报,派飞机成功地袭击了埃及的战斗机群,又截听了埃及总统和约旦国王的电话,并将通话内容向新闻界发布,从而使埃及陷入被动。

展开全文

1968年,摩萨德制定了代号为“高铅酸盐行动”的绝密计划,秘密地从欧洲运出了560桶总共200多吨的优质铀矿石,使以色列的核武器研究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1988年4月15日,摩萨德特工潜入阿拉法特的得力助手杰哈德的宅邸,用冲锋枪向杰哈德扫射,使其中弹70多处身亡,并搜走了杰哈德书房中的全部有价值的文件。

……

诸如此类的“杰作”,让摩萨德在中东以至全球都成了一个十分神秘,但又足以令所有国家,尤其是以色列的中东敌对国感到胆战心惊的谍报部门,其活动能力和影响力足以和美国中央情报局、苏联克格勃、英国秘密情报局相媲美,从而赢得世界一流情报机构的声誉,和上述三家情报机构一道被称为世界“谍海四强”。

本书将系统地揭示摩萨德近60年的历程,了解一下这个情报机构和它的国家,以及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与之有关的故事。

第一章犹太人艰难复国摩萨德横空出世

历经磨难的犹太民族终于建立了自己的以色列国,成为联合国第59个成员国;然而建国后不到24小时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却让6000人为自己刚刚建立的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在阿拉伯人的包围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横空出世,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这里没有停止过战争

巴勒斯坦是一方让人肃然起敬的“三教”圣地,也是古往今来的一块战祸频仍之地。它位于亚洲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和红海的亚喀巴湾,是联结北非和西亚的纽带,战略位置十分显要。从古至今,神秘的宗教氛围和旷日持久的战祸带来的复仇情结,让这里高大的橄榄树并没有成为一种和平的象征。

如今犹太民族建立的以色列国就在这片土地上。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国。

以色列可以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如今其国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625.9万(据2000年统计,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几乎与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总数相等,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民族占23.3%——不过犹太人却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美国有580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就是这样的一个弹丸之国,这样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如何能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对约旦?这实在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然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圣经》时代开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早在公元前13世纪末,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后,曾先后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和以色列王国。公元前923年,这个王国被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在北部的称为以色列王国,在南部的称为犹太王国。犹太王国的人称为犹太人,后来所有的希伯来人都叫犹太人。公元前722年,新巴比伦王国消灭了南部的犹太王国,国王及大批居民被掳掠到巴比伦。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这片土地就一直处于异族的侵略、占领和争夺之中,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允许当年被巴比伦掳去的部分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并在耶路撒冷附近恢复一个附属小国,重新定居下来。这些人就是现代犹太人的祖先。

公元前143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终于摆脱了希腊马其顿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马卡比王朝,取得了80年的独立。但是好景不长,从公元前63年开始,犹太人的灾难又降临了。这时,穷凶极恶的罗马帝国又大举入侵巴勒斯坦地区,先后三次大规模地镇压犹太人的反抗运动,屠杀犹太人多达100万之众。然而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公元132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终于遭受了他们有史以来的灭顶之灾。

公元132年,犹太人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大部分犹太人被野蛮地屠杀了,侥幸存活下来的则被全部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后,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企图抹灭犹太人千年来与这片土地相连的痕迹。这一次,他们的国家被彻底地荡平了。尽管如此,还是有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他们从以色列的南部迁徙到了北部。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后来几个穆斯林国家又相继统治过这个地区,其中包括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着在1517年又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犹太人从此彻底地失去了自己最后的家园,开始在世界各地流浪。他们先是逃亡到英、法、意、德等西欧国家,后来又大批地流向俄国、东欧和北美等地。

不过,犹太人被驱逐之后,巴勒斯坦地区的日子也并不太平。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发动了史上最大的“阿拉伯运动”,确立了“泛阿拉伯主义”。到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成了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大量的阿拉伯人不断地迁徙过来,和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他们成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主要居民,这就是巴勒斯坦地区现代阿拉伯人的祖先。

到了公元1099年,欧洲封建王朝的十字军以“收复圣地”的名义,又一次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十字军东征”,千军万马长驱直入,十字军的铁蹄再次践踏着这片浸透着犹太民族鲜血的土地。十字军侵占了耶路撒冷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了所谓的“神圣之家”——耶路撒冷国,把大批的犹太人驱逐出境,让他们再一次背井离乡。流落到西欧的犹太人在1492年又被全部逐出西班牙。1648年,大约30万流落在波兰的犹太人惨死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屠刀之下。公元1187年,巴勒斯坦地区各族居民又一次揭竿而起,团结一致,终于击败了入侵多年的十字军,才使“耶路撒冷国”最后解体,巴勒斯坦地区获得部分解放,部分流落他乡的居民又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但是他们的灾难并没有由此结束。从1517年到1917年,也就是从16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巴勒斯坦地区又被奥斯曼帝国整整吞并了400年之久。残留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已经所剩无几,到1880年,其人数还不到2万人;到1918年,也只有不到6万人。

到了中世纪末期,由于西欧各国商业资本得到空前的发展,散居在那里的犹太人在同当地人的竞争当中,遭到了当地政府和商人的迫害,使散居在西欧各国的犹太人不得不开始二次逃亡,被迫大批流亡到东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可是到了19世纪末期,东欧国家也开始出现“排犹”运动,特别是沙皇统治的俄国,多次发生有组织地杀戮犹太人的恶性事件。

在这种走投无路的窘迫之中,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自己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里,犹太人曾经有过多次的“回归潮”,从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他们回来之后开荒种地,或者是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从此定居下来。而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为了寻找一条有效的生存之道,打出“犹太民族主义”的旗号,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们声称“犹太人受歧视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的祖国”,竭力在犹太人中间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号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1896年,维也纳的犹太籍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出版了一本《犹太国》的小册子,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犹太人自治的国家的主张;他发起了“锡安主义运动”(即“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1897年,在赫茨尔的主持下,欧美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的巴塞尔召集了全世界犹太人代表,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机构相继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大会通过的复国纲领宣称:“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就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

“锡安主义运动”推动了第二次犹太人的回归浪潮,从1904年到1914年的10年间,大约有4万名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定居。

就在犹太复国主义者想要到巴勒斯坦去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时候,在工业革命以后膨胀起来的大英帝国主义也野心勃勃,想去控制巴勒斯坦地区。于是二者一拍即合,英国很快就成了犹太复国运动的大本营。

1915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为了打败德国、瓦解奥斯曼帝国称霸中东,曾拉拢阿拉伯人,向他们许诺“承认和支持阿拉伯人的独立”,“把土耳其人从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去”,但是到了1916年春天,英国却背着阿拉伯人同法国签订了瓜分中东的秘密协定。当阿拉伯人识破了英国的阴谋之后,英国就利用犹太复国主义者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心理,竭力扶植犹太复国运动,制造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以达到统治巴勒斯坦的目的。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贝尔福就给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犹太籍的财阀华尔特•罗里柴尔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宣称“女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从此以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批地移居巴勒斯坦。他们拖儿带女,千里迢迢,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在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前,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居民仅有5万人,到了1939年已经猛增到44.5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接着在1936年到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回归的犹太人大肆掠夺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土地,又把许多阿拉伯人赶出自己居住了多年的家园,从而在阿、犹两个民族之间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针对这种现状,英国在1939年又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但是阿拉伯人也并没有由此而平静下来,他们的希望是从此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就在英国人积极支持犹太人复国的同时,美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推波助澜。从1943年至1945年之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和宣言,赞成在巴勒斯坦地区实行无限制的移民和建立犹太人的国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4年的竞选活动中,也一再表示要协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国家。

美国人的这种抉择,除了同英国人之间存在着在中东利益的竞争之外,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虐犹”事件有关。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等地的犹太人再一次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从1933年开始,纳粹在德国执政后,推行了新的“虐犹”运动,从而掀起了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

纳粹德国在1939年9月吞并波兰之后,就将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集中在波兰的“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内。随着法国、波罗的海周边国家和南斯拉夫等国被纳粹德国占领,更多的犹太人处在纳粹德国的控制范围内。1941年6月22日,德国偷袭苏联成功以后,德国的秘密警察盖世太保也跟随德军进入苏联,对当时居住在苏联的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屠杀。1941年12月,纳粹德国在波兰设立了6个杀人的集中营,其中包括奥斯威辛和特雷布林卡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整个二战期间,大约有600万欧裔犹太人被纳粹德国虐杀。

到了1940年,回到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后,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从1944年至1948年之间,已经有20多万的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了60万犹太居民。这些犹太人已经别无选择,他们认识到,只有巴勒斯坦才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二战结束后,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期间,接替罗斯福的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要求英国首相同他讨论巴勒斯坦问题。杜鲁门在这份备忘录中说:“强烈要求取消这些不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限制。他们受到了纳粹的残酷迫害,他们被赶出了自己的家园,而巴勒斯坦又是他们许多人要求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波茨坦会议后的8月31日,杜鲁门致函英国新任首相艾德礼说:“美国人民坚决相信,移民到巴勒斯坦去的大门不应该关闭。”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惨遭大屠杀的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于是联合国便相应地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开始真正关注犹太人复国问题。在多方的斡旋和协调下,1947年11月29日的联合国大会终于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此次联大表决,以美、苏等国33票赞成、阿拉伯等国13票反对、英国等1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明文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委托统治后,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及其郊区(计158平方公里)实行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这个决议的实质其实就是使分裂巴勒斯坦“合法化”和公开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阿、犹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3还要多,而划分的土地面积却只占到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而且还被分割成几个大小互不相连的若干碎块,大部分是处在丘陵和土壤贫瘠的地区;犹太人当时只有60万,还不到巴勒斯坦当时总人口的1/2,而“犹太国”的总面积却占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并且大部分是肥沃的沿海地带。这种公开的不公平,为后来连续不断地发生“巴以之争”留下了深深的隐患。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零点,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两位曾领导犹太人建国的领袖人物正式当选为以色列国的领袖——戴维•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哈伊姆•魏兹曼为首任总统。

成为联合国第59个会员国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及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国11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就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国,并率先发去了贺电表示祝贺,承认其合法性,其速度之快就连以色列人也感到惊讶。据说美国当时发给以色列的贺电,竟然是在还不知道这个新成立的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预先拟好了的,电文上写的国名竟然是“犹太国”,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为“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马上亲笔将电文上的“犹太国”抹去,改为“以色列”。

三天以后的5月17日,苏联也通电宣布承认以色列。

可是,美国的承认和祝贺并不等于一切就万事大吉——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国后不到24个小时,就遭到了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和黎巴嫩五个阿拉伯国家的联合进攻。五个阿拉伯国家一致行动,大兵压境,他们企图用武力将这个刚刚成立的以色列国扼杀在襁褓之中。这场战争在当代中东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中东战争”。虽然刚刚成立的以色列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却有6000人为自己刚刚成立的国家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然而,第一次中东战争仅仅是一个开始。此后的四次中东战争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再加上无休无止的零星冲突和极端分子的恐怖活动,使以色列这个小小的国家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

为了能在中东这个阿拉伯人的大家庭中争得一席之地,以色列人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同寻常的生存方式,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点就是实行真正的“全民皆兵”。以色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的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犹太居民最多的国家,同以色列又有着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在以色列到处都可以看到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子,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以色列国内公有制经济的成分却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50%左右。全国总工会在国家事务中有很大的发言权,以色列国真正的掌权人是总理而不是总统。同时,以色列还有一种独特的组织——“基布兹”,它非常类似于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社。在以色列的“基布兹”里,财产公有,民主平等,所有的成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以色列独立战争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没有哪个民族在自己的国家灭亡了两千多年之后能重新复国,然而犹太民族却做到了;没有哪种语言能在消亡了两千多年之后重获新生,但是希伯来语却复活了;没有哪个西方国家有“共产主义式”的集体农庄,可是在以色列却的的确确存在着许多“基布兹”;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现代科技能同以色列相比,在全世界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近1/4是犹太人,更不要说像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卡夫卡、毕加索和斯宾诺莎这样的旷世名人都是出自犹太民族……

1949年5月11日,年轻的以色列取得了联合国的席位,成为联合国第59个会员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为了在中东地区获得生存的权利,为了让自己的国家能在阿拉伯人的包围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以色列建国后不久,一个神秘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就横空出世,从而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摩萨德在“愚人节”成立

以色列的国家情报机构“摩萨德”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

它并不是犹太人创建的第一个情报机构,犹太人现代情报机构的创建可谓由来已久。

早在20世纪初期,犹太复国运动迅速发展,大量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巴勒斯坦,希望在这里重新建立犹太人的国家。在同奥斯曼帝国和当地的巴勒斯坦人的斗争中,犹太人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秘密军事机构和情报组织。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的第一个间谍网是在1907年被发现的,这个情报网当时是为英国谍报机构服务的,因为英国不仅是奥斯曼帝国的敌人,同时也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支持者。十年后的1917年,在巴勒斯坦地区又发现了另一个犹太人的间谍网。这个间谍网是由富裕的犹太商人哈龙•艾哈龙逊和他漂亮的女儿莎拉建立起来的,其使命同样是帮助英国搜集德国和土耳其军队的情报。这个间谍网当时最大的功绩就是窃取到了德国军队生产芥子毒气的秘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犹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抗敌人的袭击和骚扰,成立了“哈加纳”和“沙伊”等多个地下武装组织和情报机构。不过这些组织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只是分工不同。“哈加纳”重点在进行武装斗争,而“沙伊”是专门搜集情报的部门,就是今天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的前身。

“沙伊”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取有关巴勒斯坦人进攻犹太人的各种情报和及时发现邻国恐怖组织的破坏活动。到了1936年,“沙伊”的间谍网已经覆盖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可以向“哈加纳”提供各个方面的活动情报。而摩萨德最初也正是作为“哈加纳”组织的一个分支于1937年成立的,它的任务就是通过非法途径向巴勒斯坦地区偷运犹太移民、购买武器和搜集情报,以应付同巴勒斯坦人发生的冲突。

1937年摩萨德成立之初,其总部设在法国的巴黎。1940年巴黎被纳粹德国占领后,摩萨德成员大部分都转入了地下活动。当时德国法西斯大量屠杀犹太人的残暴行为引起了全世界的愤怒,使犹太人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摩萨德在法国的活动也得到了法国谍报机关所提供的广泛支持。为了实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目的,他们以近似疯狂的行动,大量地向巴勒斯坦地区输送人员和武器。

中国对约旦(中国对约旦足球比赛)

到了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期间,这支摩萨德的队伍已经发展到接近400人,其中大部分是立志为犹太复国运动自愿加入的志愿者。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以后,它的第一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就指出:“我们需要出色的情报工作来帮助我们求得生存。我们的国家是地球上最小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必须建立全世界最优秀的情报机关。”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以色列国家领导者就着力于情报工作,积极组建现代情报机关,使其为新建立的以色列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服务。首先,他们对“沙伊”和其他建国前的犹太复国主义的秘密组织进行改组,在“沙伊”的基础上成立了一系列的秘密情报系统,并且构想组建一个更为有力的情报中心。不久以后,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和他的下属们的这种构想就付诸实施了。

在以色列建国前夕,犹太人对阿拉伯人真正的态度还不是十分的了解,正是依靠摩萨德的特工们出色的工作,才摸清了阿拉伯人的底细,并奠定了以色列的立国基础,从而让以色列这样的一个弹丸之国能在巴勒斯坦地区不断发展壮大。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前夕,以色列当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立国之途竟然是那样的艰难曲折。他们以为有美国等大国的支持,阿拉伯人是不敢轻易对他们动武的,所以他们并没有及时地预见会爆发战争。当时他们还派了犹太人的著名领导人梅厄夫人化装成阿拉伯妇女潜入约旦首都安曼,会见了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试探约旦人对犹太人建立国家的态度。不料这个约旦国王却欺骗梅厄说,约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绝对不会对犹太人宣战,如果犹太人宣布建国的话。

梅厄夫人当时相信了阿卜杜拉的保证,认为不会发生战争。更可怕的是,以色列高层的其他领导人也同样轻信了梅厄夫人的判断,都一致认为以色列宣布建国后,不会招来阿拉伯人的武装干涉,因而没有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应对阿拉伯人的武装入侵方面。

当时摩萨德尽管还没有正式成立,但是以色列的谍报人员却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认为以色列只要建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让以色列上层集团能丢掉幻想,立足于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他们在战争开始前就做了大量的情报搜集工作。当时,正好有一名以色列的谍报人员,从约旦最高军事机关弄到了一份详细的对以作战方案,证明了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份详细的对以作战方案,以色列的上层领导人如梦初醒,立刻意识到战争的威胁迫在眉睫,于是就在着手建国的同时积极备战。

果然在1948年5月14日,当犹太人的政治领袖戴维•本-古里安宣告以色列国正式成立后不到24小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便联合起来,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向以色列发起了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不宣而战。但是,由于以色列在此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加上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争,保住了这个新生的犹太人的国家,为以色列国的成立举行了一次胜利的奠基仪式。

由于以色列特工人员的突出贡献,在以色列经过了建国初期情报工作的短暂混乱之后,1951年,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把维护国家安全、整合国家间谍情报工作的任务交给即将诞生的摩萨德。以色列成立之初,情报界之间的分工非常模糊,职责往往相互重叠。当时有“阿穆恩”、“辛贝特”、“外交部政治处”、“阿利亚-B”等多个情报机构,它们的分工大致是:阿穆恩负责军事领域情报,辛贝特负责国内安全事务情报,外交部政治处负责海外的谍报搜集并与外国安全机关建立关系,阿利亚-B负责有关移民的一切事务。这种政出多门的建制,势必互相掣肘,还会影响到办事效率。同时以色列在建国之初,又面临着来自阿拉伯国家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关系以色列的生存。可以想象,此时的以色列迫切需要阿拉伯世界的军事情报。尤其是1950年朝鲜战争升级、美苏关系滑坡,以色列担心阿拉伯国家借紧张的国际局势,向他们发动新的进攻的心理在政坛占了主导地位,因此对军事情报的需要更是与日俱增。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时作为海外谍报刺探机构的外交部政治处对此贡献相当有限,他们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了解诸如阿拉伯国家的政治计划、经济建设工程之类的事情上,这些信息对当时的局势来说显然助益有限。不但如此,那些海外间谍在欧洲肆意挥霍,生活十分奢侈,这就更引起了其他情报人士的愤怒。作为阿穆恩的负责人,吉布利首先向政治处发起挑战,接着,辛贝特局长哈雷尔也成了吉布利的盟友,他们在向海外派驻了各自的谍报人员后,很快就在各个方面形成了竞争,导致情报工作日趋混乱。

总理本-吉里安对此十分恼火,下令对情报机构进行整治。起初,整顿工作在他的好友罗文•希洛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还算顺利。但是那些原属政治处的谍报人员却对此大为不满,在一个名叫本-纳坦的高级特工的领导下,他们拒绝服从这一由最高领导人执行的改组,提出了集体辞呈,并焚烧了手中所有的秘密档案。这一反叛行为遭到了总部的鄙视,罗文•希洛在总理的支持下把反叛者抛到一边,全力改组,终于,“情报与特别任务局”宣布正式成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摩萨德。从此以后,以色列情报机构的权力得到了重新分配,摩萨德全力搜集海外谍报,并直接向总理负责,而由情报所引发的特别行动以及周边国家军事情报则由阿穆恩负责。

1951年4月1日——也就是在西方世界愚人节的这一天,以色列正式成立了负责情报搜集、特别整治行动和反恐怖行动的统一机构——以色列“情报与特别任务局”,摩萨德从此横空出世,在以色列的国家机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摩萨德成立伊始,就得到了以色列上层的格外重视和关注。总理本-古里安亲自任命他的好友、被誉为以色列情报专家的罗文•希洛为摩萨德的第一任局长。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模仿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模式创建的情报机构摩萨德,不久就成了以色列最大、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情报机关,统辖着以色列全国的军事情报局、国内安全局、外交部调查局、警察情报局等情报机关,归总理直接领导,其地位在以色列内阁中甚至比中央情报局在美国政府中的地位还要高。

以色列著名的城市特拉维夫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在她的南端有一座陈旧的棕褐色小楼,门口挂着一块普普通通的牌子,牌子上面写的是一家大投资公司驻特拉维夫种子公司。从外表看上去,这座小楼其貌不扬,不引人注目,同周围的其他建筑物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大名鼎鼎的摩萨德总部就设在这里面。在摩萨德总部,常驻的工作人员大约保持在2000人左右,下面分设有九个处。这九个处分别是:

一、协调、计划行动处。该处的任务是负责策划、决定行动方案和有关的协调事务,具体的行动任务也大多由该处来执行。

二、情报搜集处。负责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秘密情报。

三、政治行动与联络处。该处的主要任务是同外国情报机关进行协调,建立合作关系。

四、人力、财务、安全事务处。

五、训练、组织事务处。

六、调查处。

七、战术行动处。

八、技术事务处。

九、派遣、装备处。

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以上严密的分工和组织结构不难看出,摩萨德成立之初,就体现了犹太人的办事特色和作风,是一个高效率运转的情报机构。当时摩萨德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搜集政治、经济、军事和恐怖主义活动等方面的情报;此外,摩萨德还有200多名精悍的突击队员,专门从事绑架、暗杀、破坏和营救等特别行动。

根据消息灵通的西方情报界人士估计,摩萨德有一支大约2500~3000人的专职或兼职的特工队伍活跃在世界各地。那些人员在当地的公开身份大多是外交官、新闻记者、技术专家、巨富商贾、馆店服务员、酒吧跑堂、私人秘书或者是司机,但是这些人都经过严格的特别训练。他们在情报搜集、窃听、爆破袭击和谋杀行动等方面往往都身怀绝技,具有极强的间谍工作能力。

摩萨德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它在成立之初即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情报合作关系,以求得资源共享。多年来,摩萨德已经同美、英、法、德等多国的情报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巴黎和新加坡几乎是以色列的情报部门在欧、亚两洲的活动中心,它的情报网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摩萨德是直接对以色列总理负责,有特殊的法律加以保护,因此它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情况相当保密,外界披露甚少,就连历任头目的姓名也被列为以色列最高的国家机密。这些人员通常要在退休多年后,才能公开其真正的身份;同时,摩萨德还要求它的每一名成员都要具结保证,日后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其在摩萨德的经历。即使是在退休以后,也要在指定的居住地生活10到15年以上,有的甚至终生都不能与外界接触。

因为承担着艰巨而重大的任务,所以摩萨德在以色列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它的历届首脑都是由以色列总理直接任命,无须经过议会批准,这些人大都是总理的心腹,并且只对总理一个人负责。摩萨德的首脑每周一次例行向总理汇报工作,是以色列内阁中唯一有权不经通报就可以直接晋见总理的“特殊阁员”。

摩萨德的活动经费完全由内阁负责,它根本不需要因为钱的问题而去同国家的财政部门打交道。所以摩萨德在金钱的花费方面,是十分的慷慨和大方。

从成立的那一天起,摩萨德几乎就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情报搜集,其水平之高,技术之先进,在全球几乎难有与其比肩者。早在摩萨德成立之初,那些特工们就根据犹太物理学家奈蔓的建议,将从国外搞到的数量庞大的情报输入并储存在电脑中。摩萨德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电子计算机的情报机构。他们就是凭借这种先进的情报优势,总能领先一步获取和运用这些情报去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时,摩萨德就是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截获了大量的高级机密,从而让以色列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摩萨德的情报工作几乎是无孔不入,它的触角就像章鱼一样,几乎可以渗透到它所需要到达的每一个领域。

如今,美国白宫的保密性能堪称壁垒森严,世界第一,但是对摩萨德的那些电脑黑客们来说,钻进去也同样是小菜一碟。摩萨德内部有一支精悍的“飞箭”特工队,其攻击的目标就是世界各国的机要部门。他们曾放言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使领馆是他们的“飞箭”不曾光顾过的,就连白宫也不在话下。当年美国白宫和国务院的电话,甚至连总统克林顿的电子邮件,他们都能获取。据说,当年摩萨德居然掌握了克林顿总统与他的小情人莱温斯基之间长达30多个小时情意绵绵的电话录音,并曾试图以此要挟。

以色列方面对此事矢口否认。他们说,摩萨德早就有了规定,不准摩萨德的任何成员在美国从事非法谍报行动。但是从摩萨德所一贯奉行的只要为了国家利益没有什么不能干的最高准则来看,很难说这个规定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而且,谁又能完全说清楚“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在哪里呢中国对约旦?更何况早在1985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就曾挖出了打入美国海军情报部门的犹太间谍波拉德。有一名从摩萨德退役多年的特工事后也曾透露,摩萨德首次对美国总统下手的时间是在1974年,其目的是想了解美国当时向沙特出售预警飞机的情况。

“冷战”时期,摩萨德从事间谍活动主要有两个政治目标:第一,打击以色列的敌人,侦察、获取对方的秘密;在国家之间实施离间,制造国家内部的混乱和分裂;第二,打破世界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孤立,对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渗透。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摩萨德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五花八门的间谍活动,不择手段地开展工作。其工作重点就是在黎巴嫩遏制、破坏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与此同时,摩萨德为了加强同某些外国情报机关的联系,还主动充当一些国际势力的代理人,在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大量谍报、暗杀和破坏活动。

摩萨德徽标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崛起和壮大,摩萨德开始把打击的主要矛头直接对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策划了多起对阿拉法特等“巴解”领导人的暗杀计划。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时,以色列当局也对其谍报机构进行了一些调整,这时摩萨德的具体任务有以下六项:搜集阿拉伯等国家的军事情报;为自身的利益而搜集美国等盟国的情报;搜集发达国家的科技情报;监视国际反犹太复国运动的活动;搜集其他利益地区的情报;执行反恐怖主义活动的任务。

近年来,全球网络技术广泛使用,更给电脑高手云集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世界上许多“资深”黑客几乎都是以色列人,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渗透到世界上每一个需要到达的角落,就连美国也难幸免。

当年,美国最大的电讯集团NORTEL和其属下的TELRAD公司通过中标获得一个价值3300万美元的合同,为以色列空军更新电子通讯系统,以色列方面的一些技术人员可以由此进入这两家公司的元件生产领域。殊不知,TELRAD公司正是开发白宫通讯系统的承包商。这时,摩萨德特工就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打入这家公司的生产领域,他们在专为白宫通讯系统提供的电子元件中,巧妙地植入了难以发现的间谍芯片。这样一来,当该系统投入使用后,美国总统对国家机要部门所作的任何指示都被完全复制了,然后通过摩萨德设在华盛顿的一个计算中心,将美国的这些高级国家机密源源不断地传输到摩萨德在特拉维夫的总部。这时对摩萨德来说,美国的高级国家机密已经不再是机密了。

据说,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的摩萨德总部内,有一幅由计算机控制的壁式地图,长达一百多英尺,以色列的敌人在全世界每个角落的活动都能在这块地图上显示出来。只要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异常,这块地图上的指示灯就会自动闪烁报警,这样,摩萨德就可以依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所以,摩萨德的情报检索和分析,实在是让一些国家防不胜防。

由于摩萨德多年来出色的间谍活动,它和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局、前苏联克格勃一起,被公认为全球“谍海四强”。

不过,摩萨德初创时,并不是那样一帆风顺。它的第一任局长罗文•希洛虽然有“情报先生”之称,但是在他执掌刚刚成立的以色列国的情报工作时却出师不利,险些丢掉了以色列特工弗兰克的身家性命,同时让以色列派驻伊拉克的情报网全军覆没。

第二章摩萨德出师不利巴格达损兵折将

摩萨德成立之初出师不利,第一任局长虽然号称“情报先生”却对情报工作并不内行,尽管曾在“哈加纳”中成绩卓著,但最后还是让自己一手创建的巴格达情报站损兵折将毁于一旦,让刚刚成立的摩萨德一时人心惶惶;一场意外的车祸让他不得不辞去局长一职,只有再去干总理战略顾问的老本行。

令人匪夷所思的巴格达之行

摩萨德于1951年4 月1 日成立时,有“情报先生”之称的罗文•希洛被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亲自任命为该机构的第一任局长。在此之前,罗文•希洛已经成为以色列谍报工作的领袖人物。

罗文•希洛原名罗文•扎斯兰斯基,190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信仰东正教的犹太居民区。当时的巴勒斯坦还处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学生时代的罗文•希洛学习认真,智力超群。他平时言语不多,但常常显示出一种男人特有的幽默感。他在戏剧方面很有天赋,这为他后来情报工作中所需要的表演才能奠定了基础。上高中的时候,罗文•希洛就已经改变了犹太教有关饮食的教规,放弃了家中其他成员崇尚的宗教生活方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加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地下组织“哈加纳”后,他化名为罗文•希洛。此名出自于希伯来语中“夏利亚”一词,意为“间谍”。他作为本-古里安的高级特使,曾多次执行过各种秘密任务,并且完成得相当出色,从而使他的这个新化名声誉日隆,从此取代了原名。由于在“哈加纳”中的突出表现,希洛的谍报才能赢得了本-古里安和其他指挥官的高度重视。

1931年8月,22岁的罗文•希洛第一次被派往国外执行秘密任务。当时“哈加纳”派遣他潜入伊拉克,要他在那里建立一个秘密情报站。罗文•希洛接受任务后,扮成一名教师,他在伊拉克一边教书,一边以兼职记者的身份作掩护从事间谍活动。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伊拉克建立起了一个秘密情报网,为以色列的复国运动收集了大量的情报。在伊拉克工作期间,罗文•希洛利用自己教师的身份,对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有过深入的了解,有密切的交往,对那些生活在山区的老百姓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经验。以色列建国后,在为以色列的情报事业设计未来构想时,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反复强调,与中东地区那些非阿拉伯的少数民族建立秘密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些人并不都是犹太人的敌人。犹太人可以在阿拉伯世界的外围获得更好的朋友。

这就是罗文•希洛在以色列情报工作中著名的“外围哲学”,他的这一观点后来成了以色列情报界一项不变的原则。

在伊拉克生活了三年之后,希洛于1934年奉命撤回到耶路撒冷。这时“哈加纳”又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协助肖尔•阿维格(迈耶罗夫)组建一个专门情报机构,以保护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长期利益。当时,希洛的公开身份是本-古里安的犹太办事处与巴勒斯坦英国总督之间的联络官。在这种身份的掩护下,希洛与阿维格密切合作,很快建立起了“沙伊”这一重要情报机构,从而成了“沙伊”的创始人之一,也因此奠定了他在以色列情报界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文•希洛在敌后的“犹太通讯社”从事一种特殊的工作。他充分利用纳粹德国是英国人和犹太人的共同敌人的这一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英国军队中建立了一个以犹太人为主的“犹太旅”,把它变成了一支犹太人自己的武装。以色列建国后,这个“犹太旅”成了以色列武装部队的基础。

沙龙(左一)和本-古里安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们的许多同胞都在这场战争中死于非命,而他们也仅仅是从纳粹德国的集中营中救出了数量很少的同胞,但是对于罗文•希洛和他的同事来说,这次战争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情报工作的大好时机。当时,罗文•希洛曾派出貌似雅利安人的犹太特工打入纳粹德国的占领区,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军事情报;派出貌似阿拉伯人并会讲希伯来语的间谍打入叙利亚……在这些间谍活动中,“沙伊”的特工们尽管付出了一些代价,但学会了渗透、侦察和伪装等重要技巧。

与此同时,罗文•希洛还在战争期间广泛结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朋友,建立了自己非常重要的人脉资源。在后来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争夺巴勒斯坦控制权的斗争中,希洛的这些朋友为犹太人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当时,希洛还不失时机地与驻耶路撒冷和开罗的英国军事情报官建立起了牢固的关系,并揭开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与美国情报部门交往的序幕。他经常与美国战略情报局的特工们共进晚餐,在觥筹交错中交流思想和感情。正是当年同美国特工的这种交往,为他们后来的合作埋下了伏笔。1947年,当美国战略情报局成为中央情报局的核心之后,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在战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并最终发展成为美、以两国情报界间的密切合作关系。

罗文•希洛在二战期间的表现,不仅反映出他的情报智慧,同时也证明了他是一位能够从长远和战略性角度看待现代情报工作的杰出人物。

然而,就在以色列建国以后,当罗文•希洛已经是以色列情报界的最高领导,并且即将出任摩萨德局长之时,他的一些弱点和短处也暴露出来了。

在摩萨德即将正式成立的前夕,1951年初的一天,罗文•希洛把一名拥有美国国籍的“哈加纳”成员雅科夫•弗兰克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告知他将被派往伊拉克,去巴格达接替原情报站站长本-波拉特的工作,担任新的站长。

雅科夫•弗兰克生于1921年,成年后在巴勒斯坦加入了“哈加纳”,成为其中最富有热情与活力的一员。当时他同其他犹太人一样,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先生活过的圣地——巴勒斯坦,并希望能够为以色列国的建立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由于弗兰克过分的活跃,他的行为引起了当时驻巴勒斯坦的英国人的不满。就在他即将有麻烦的时候,组织上把他派遣到美国去了,让他到纽约去负责那里的移民事务——实际上就是让他到犹太人的另一个组织“阿利亚一B”的纽约分部去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兰克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参加了美国军队,跟随部队在太平洋地区与日本人战斗。1944年10月,弗兰克在菲律宾的一次战役中负了重伤。就在他的伤还没有痊愈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他回到了以色列,并继续享受五角大楼每月发放的退休金。战后他退出了军队,并开始尝试经商。由于他为人精明能干,又见过世面,经商有道,没过多久,他就成了特拉维夫市一家弹簧厂的一名经理。

正当弗兰克准备全力以赴从事商业活动,在生意场中施展自己的才华的时候,被即将成为摩萨德首任局长的罗文•希洛看上了。那一天希洛派人来找他的时候,弗兰克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同人谈一笔生意。这时,两名神秘的男子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并告诉他:“罗文•希洛想跟你见面谈谈。”

对于弗兰克来说,罗文•希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可以说罗文•希洛是自己仰慕已久的传奇间谍,因此,听说罗文•希洛想见他,弗兰克毫不犹豫地送走了自己生意上的伙伴,同意了这次约见。

这是一次秘密的见面。弗兰克和那两位男子来到了“柯雅”——位于特拉维夫商业区东面的一条独立的小街,走进了当时以色列的国防部大院,然后又跟着他们走进一栋没有任何标记的大楼,终于来到了罗文•希洛的私人办公室。

一见面,罗文•希洛就严肃地对弗兰克说:“我知道你以前是一名很不错的军人,现在是一名很有成就的商人。但是从现在起,你将再次成为一名军人。你这次的任务不是去战场进行战斗,而是从事谍报工作。尽管战场的战斗已经暂时结束了,但另一场战斗却没有结束。我现在决定派你去伊拉克。我们那位驻巴格达情报站站长的任期行将结束,我们想让你去接管那里的情报站。我想你一定不会推辞的。”

罗文•希洛几乎没有让弗兰克有喘气的机会,也没有给他半点思考的余地,就把自己的决定一口气交代完了。弗兰克当时也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不过他还是要求罗文•希洛能把自己此行的任务和目的交代得更具体更详细一些,并且明确一下自己所拥有的权力,但是这位上司却没有这份耐心。罗文•希洛当时似乎有点不耐烦,只是含糊其辞地对他说:“你将负责那里的犹太移民和情报搜集工作。”

弗兰克当然知道,当时的犹太移民工作是由“阿利亚-B”负责的,而情报搜集则是由对外情报机构“沙伊”负责,这两种工作应该是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弗兰克对罗文•希洛把这两种工作混为一谈的做法感到在点不理解,但是最后罗文•希洛还是耐着性子对他说:“不要担心,一切都在协调之中。”

同罗文•希洛谈话之后,弗兰克又应邀与当时的外交部长摩西•夏里特进行了一次交谈。这位外交部长对弗兰克此行表示十分关注,他强调了弗兰克巴格达行动的重要性,并且向他明确地保证:“以色列国是你的坚强后盾。”

——然而,后来的事实很快就证明了,一切政治性的承诺都是虚妄的不实之词。

同罗文•希洛和摩西•夏里特两人谈话之后,弗兰克踌躇满志地做好了去巴格达的准备。几天之后,他化名为“伊拉克•斯坦”,带着为他准备好的以色列护照,由特拉维夫飞往德黑兰,开始了他的巴格达之行。

根据事先的安排,他将在德黑兰拿到护照后再转道去伊拉克,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巴格达潜伏下来,为以色列开展工作。弗兰克当时已经知道,过不了几天,以色列最大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就要正式成立了,给他分配这项任务的罗文•希洛也很快就要成为摩萨德的首任局长。自己的这次巴格达之行,可以说是摩萨德的首次国外行动。他要把这次行动干得既出色又漂亮。想到这些,弗兰克的心情格外兴奋。

来到德黑兰之后,弗兰克受到了“阿利亚-B”德黑兰分站站长蔡恩•科恩的接待。当时弗兰克很希望能从蔡恩•科恩那里知道自己具体的服务对象。但是他再一次失望了。因为蔡恩也只是坦率地对他说:“我不知道。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好像觉得特拉维夫正在忙于其他什么事情。”

蔡恩的话让弗兰克兴奋的心情受到了打击。不过,他知道根据罗文•希洛的安排,自己到达德黑兰之后,将会有特工来帮助他进入巴格达,但是现在看来,即便是蔡恩好像也没有时间和心思来顾及自己了。这样,弗兰克就不得不在德黑兰待了下来。他无所事事地一待就是两个多月,一事无成。最后,蔡恩给他弄了一张假护照,准备让他抵达目的地。

但是,不知是蔡恩出于粗心,还是根本就不具有谍报工作的常识,他为弗兰克办理的这张假护照上的所有内容,与弗兰克本人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根本就不具备掩护身份的作用。最明显的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弗兰克的面部特征本来很像欧洲人而不像阿拉伯人,但这张假护照上却明明白白地写着他是一位阿拉伯人;弗兰克的英语非常好,当然也能说阿拉伯语,但是带有明显的巴勒斯坦口音,把他装扮成加拿大商人显然更加合适,但是假护照却说他是一位来自巴林的地毯商人。面对这样一张漏洞百出的护照,弗兰克不由得对自己未来的前景和工作充满了悲观与失望。他没有想到作为一名以色列职业特工的蔡恩,而且还是一名驻国外的站长,居然会干出这样的蠢事。这难道是一位职业谍报工作人员应该犯的错误吗?

当弗兰克拿到这张假护照时,他开始考虑是否返回以色列,放弃罗文•希洛派遣自己前往巴格达执行的任务。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弗兰克出于内心对以色列国家的热爱,还是决定继续前往巴格达。弗兰克烧毁了身上所有能证明他与以色列有关的证件、物品,告别了蔡恩,只身前往巴格达。

要从伊朗进入伊拉克,弗兰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顺利地通过两伊之间的边境线。因为边境线上有许多边防检查站,检查非常严格。如果使用手中这张假护照显然把握不大,一不小心就会露出马脚。但是弗兰克当年在纽约干过一段时间偷渡犹太移民的工作,这使得他对付边境检查站有了一定的经验。于是,他就在去边防站的途中寻找机会。很快,弗兰克就结识了一位自称也是去巴格达的商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弗兰克觉得这个人并不像一个真正的商人,倒很有可能就是在边境线这一带做偷渡生意的“蛇头”。通过进一步的交谈,对方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证明了弗兰克的判断没有错。弗兰克按照对方的要求给了他一大笔钱,请他帮助自己顺利地进入伊拉克。这个往来于两伊之间的“商人”果然很爽快地答应了。原来他一直是在边境线上干着这种偷渡的勾当,和边防检查站互相勾结,所以对这种事情很是有办法。收下了弗兰克的钱之后,“商人”就把弗兰克藏在自己的货物中,轻而易举地把他偷渡到了伊拉克,并把他安全送到了巴格达。

弗兰克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到巴格达时,已经是1951年的4月下旬。这时摩萨德已经正式成立了,罗文•希洛也已经走马上任,当上了摩萨德的首任局长。不过,这时的罗文•希洛似乎已经把弗兰克给忘掉了。当初罗文•希洛把弗兰克派遣到巴格达来的时候,他同弗兰克约定好了,他将会以总部的名义,从特拉维夫给潜伏在巴格达的以色列情报站站长本-波拉特发一份密电,通报弗兰克即将到巴格达赴任,接替他情报站长的工作,并命令本-波拉特把情报站的工作向弗兰克进行移交后,及时返回以色列接受新的安排。

可是,当弗兰克冒着生命危险千辛万苦地抵达巴格达之后,本-波拉特却把他当成了一个不信任的陌生人,没有对他的到来表示热情的欢迎,更不要说向弗兰克办理移交手续。

到了巴格达后,弗兰克按照动身时的约定,找到了那个作为联络站的犹太人的家庭,并且对上了约定的接头暗号。但是这个犹太人根本就不信任他,甚至还怀疑弗兰克是一个为伊拉克工作的密探。

当时,本-波拉特就住在这个犹太人的家里,弗兰克此行的任务就是来接管由本-波拉特领导的这个情报站。可是,当弗兰克同本-波拉特见面之后,本-波拉特不但对此事一无所知,而且对弗兰克的出现充满了怀疑和敌意。他明确地对弗兰克表示,自己的秘密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情报站在他领导下,一切事情都开展得很正常而且顺利,所以,不论是他手下的特工还是了解这些工作的当地犹太社会的领导人,都不会同意这一权力的交接与变更的。他甚至还威胁弗兰克说,如果你不想让自己难堪或者是不想有生命之虞,你还是趁早离开巴格达为妙,“不要让我本人和我的手下再见到你”。

弗兰克内心产生出一种极度的愤怒。就他现在的处境来说,稍微理智一点考虑,就是选择时机立即返回以色列。因为他的这些同事已经拒绝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的栖身之所;如果是他自己寻找一家旅馆或者饭店,就必须进行身份登记,并且得向伊拉克警方出示自己的假护照,这样做无异于自投罗网。他得不到任何权力,也收不到任何来自国内的指令,他在巴格达简直就是无事可做了。但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情绪再一次支配了弗兰克。他决定要坚持到底,继续留在巴格达,尽力去完成希洛交给他的任务。除非是他的生命确实面临危险,他才会考虑撤离。

弗兰克就是这样心情郁闷地走上了大街,冒险住进了巴格达的塞米斯大饭店。所幸的是这家饭店由于生意萧条,并没有严格地履行入住登记手续,才让他暂时在这个充满敌意的国度和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了一张床,而没有像流浪汉一样露宿街头。但是,一种职业的敏感让弗兰克很快就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再在巴格达待下去了。两天以后,每当自己走出塞米斯大饭店,无论走到哪儿,总会有人在后面跟着。他明白自己已经被伊拉克的安全人员给盯上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弗兰克就只有立即钻进一辆出租车,来回倒几次车,经过几个回合,才可以甩掉后面的尾巴。弗兰克不得不再一次找到本-波拉特,并要求他给予帮助让自己离开伊拉克。但是本-波拉特却认为这是伊拉克安全部门对自己的一次试探,因此再次把弗兰克拒之门外。

面临生命危险的弗兰克此时反而镇静下来。他那偷渡犹太人的经验再次发挥了作用。于是他来到巴格达一家旅行社故伎重演,收买了一名见钱眼开的年轻雇员,这位雇员按照弗兰克的要求,很顺利地给他办理好了飞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机票,同时解决了他的出境签证。弗兰克知道,他必须经过一番周转才能返回以色列,而周转地如果选择欧洲国家,将受到伊拉克秘密警察极为严密的监视,所以他就选择了阿拉伯国家——黎巴嫩。到了贝鲁特,弗兰克再次转机飞到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弗兰克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比较安全了,因为土耳其当时已经是以色列的邦交之国。于是他找到以色列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要求他们为自己提供签证。

但是令弗兰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以色列的领事馆也遇到了麻烦。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对他的“巴林地毯商”的身份产生了怀疑,拒绝签发证件。弗兰克实在忍无可忍了。因为这是他目前唯一能证明其身份的书面材料,如果得不到签证,他不但不能安全地回到国内,而且还不知道又将要遇到什么样的危险。此时,弗兰克终于被这次行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彻底激怒了,他对以色列领事馆的那些工作人员大为光火,并且直言不讳地威胁他们说,自己是国家安全部门的一个重要人物,如果不能让自己按时安全地回国,他们将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领事馆的头目在将信将疑的情况下,给这位化名的同胞办理了进入以色列的签证。这时弗兰克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怀着最后的一点希望回到了他阔别了近三个月的特拉维夫。

这时罗文•希洛已经不再在原来的地方办公了。当弗兰克找到罗文•希洛新的办公室时,这位局长只是派了他的秘书来明确地告诉弗兰克:“局长不愿见你。”

中国对约旦(中国对约旦足球比赛)

“局长不愿见你”——这句话深深地伤了弗兰克的心。当初不就是罗文•希洛派人把他叫到这里来的吗?而后来一切的遭遇几乎是把弗兰克莫名其妙地玩弄了一通,可是到了现在居然不愿再同他见面了。弗兰克觉得这位新上任的局长先生变了,变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人。后来在弗兰克近似固执的坚持下,罗文•希洛才让他的秘书转告弗兰克,答应给他五分钟的时间,让弗兰克谈一谈这一次奇妙的旅行。弗兰克当然没有接受这个“五分钟”的邀请,便不辞而别地离开了局长先生的办公室,回到自己的弹簧厂去了,因为那里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弗兰克知道,罗文•希洛之所以不想再见到自己,并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记了,而是这位新上任的局长先生不敢正视自己的无能和因为自己的无能所犯下的错误。

因此,在时隔50多年以后,每当弗兰克和朋友偶尔回忆起自己那次倒霉的巴格达旅行时依然怨气冲天,耿耿于怀。他一直认为那些人纯粹是一群半瓶子醋的业余情报官,其组织工作几乎是混乱不堪。

情报站长在公开场合说希伯来语

弗兰克的抱怨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年在摩萨德成立之前,以色列情报机构的确是分工不明确,互不协作,政出多门,局面非常混乱。如果说,弗兰克不愉快的巴格达之行完全是由于上级的组织不力与不重视造成的,那么摩萨德的地方谍报网络当时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事实证明,处于刚刚起步之中的摩萨德的地方谍报网络,在当时同样是一团乱麻。由于管理不善,以色列驻巴格达的间谍网很快遭到了厄运。就在弗兰克离开巴格达后不久,以色列的情报网就遭到了破坏,包括站长本-波拉特在内的以色列驻巴格达的情报人员,几乎是被伊拉克警方一网打尽。这次失败除了情报机构组织上的原因之外,本-波拉特自身的素质低下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以色列的文化之都特拉维夫

本-波拉特出身于伊拉克的一个犹太家庭,后来随家迁往巴勒斯坦,并加入了以色列军队,参加了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1949年秋天,鉴于本-波拉特在战斗中的表现和他以前在伊拉克的经历,以色列情报机构就派遣他到伊拉克组建一个情报站,主要是帮助当地的犹太人非法越境,偷渡到以色列。

回到了巴格达以后,为了掩饰自己在以色列的经历,本-波拉特经常变换身份,轮流使用两个不同的身份和两个不同的假名。尽管本-波拉特使用的那两个假名字是两位已经离开伊拉克的犹太人的,但是,当年在伊拉克的那些邻居和朋友,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曾经在巴格达生活过十多年的人。但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本-波拉特后来在以色列的一些经历,他们只是以为他出去旅行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

本-波拉特这种同时使用两个假身份的问题,还仅仅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以色列当时情报部门的混乱局面。当时由于情报界各部门之间相互猜忌,使得各分站对于自己的职责认识含混不清。从情报工作的常识来看,为了安全起见,各谍报网之间应当坚持“分工负责”的原则,或者是说“各行其是”。各网络之间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配合工作,但绝不应该一起工作。但本-波拉特在负责偷运犹太移民时,还一手掌管着另一个主要由犹太人组成的谍报网。而这个谍报网的工作方式正是当时最普遍的工作方式:负责搜集国外的军事和政治情报,然后汇总到负责人那里,由负责人通过无线电收发报同总部联络。很明显,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十分危险。一旦其中一个受到破坏,另一个也就危在旦夕了。随后的事实证明了确实如此。

集两个情报网于一身的本-波拉特成了一个大忙人。他经常同手下的特工见面,向他们安排任务,同他们交换信息。除此而外,他还同手下的人一同过犹太人的传统节日,一同购物,一点也不考虑到秘密工作的原则。最后发展到得意忘形的地步,甚至在公共场合公开用希伯来语高谈阔论;开车的时候又肆无忌惮地唱那些让他们引为自豪的以色列歌曲。本-波拉特犯下了一个十分愚蠢的原则性错误,而这种错误对任何一个职业间谍来说,都是不可原谅、不可饶恕的。

于是没过多久,伊拉克安全部的情报人员就把本-波拉特给盯上了。他们很关注这个大大咧咧、会说两门语言的“伊拉克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发觉这个人竟然在不同的场合变换着使用两份不同的证件,随后,他们又根据本-波拉特的行踪推断出他是某些中心的人员,于是决定对他采取行动。在一个夜幕即将来临的黄昏,伊拉克的秘密警察逮捕了本-波拉特以及同他有密切往来的一些人员,然后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审讯。这是以色列驻巴格达间谍网被击破的开始。这时弗兰克已经逃回以色列一个多月了。

作为一个参加过战争的以色列军人,本-波拉特具有坚强的意志。面对残酷的审讯他始终一口咬定自己就是伊拉克人,之所以使用两份不同的证件,完全是出于做买卖的考虑。本-波拉特这一态度让伊拉克警方无计可施,当时又找不到新的证据,就只好把他给放了。

但是没过几天,伊拉克警方第二次逮捕了本-波拉特,审讯关押了一两天以后又把他放了。伊拉克警察就这样反复地逮捕,然后又反复地释放,其目的纯粹是想借此消磨他的意志。波拉特也明白警方的用意。当他最后一次被逮捕又再次被释放后,本-波拉特决定离开巴格达。然而,当本-波拉特在移民局一名以色列特工的掩护下,非常狼狈逃回了以色列后不久,那位帮助他离开巴格达的特工却被逮捕了,还逮捕了本-波拉特的一位副手。他的那名副手在伊拉克警方的审讯下终于抵赖不住了。因为他当时在伊拉克的对外身份也是波斯商人,但是他根本就不会说波斯语,于是在连续的酷刑拷问之下,他终于把所有的底细都抖搂了出来。警方根据他的招供顺藤摸瓜,很快就把整个间谍网弄得支离破碎。最后逮捕的以色列间谍大约有100多人,同时还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爆破器材和通讯设备,彻底摧毁了以色列在巴格达苦心经营了多年的情报网。

在这一次被逮捕的人中,有20多人被判处了有期徒刑,两人被绞死,有一人被判终身监禁,还有四人被指控对美国大使馆新闻中心和一座犹太教堂进行过袭击。消息传到以色列国内,情报界上下顿时一片哗然。此次事件对以色列那些此时还身在国外的情报人员,无疑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对刚刚成立的摩萨德来说实在是当头一棒。因为驻外国分站的间谍网被破获,不仅使那些谍报人员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还使情报的来源被截断,使得以色列以后在国外的谍报工作就步履维艰了。更重要的是,刚刚立国不久的以色列的国际形象,也因此大受其损。

作为摩萨德的主要负责人,罗文•希洛自然是难辞其咎。当时摩萨德内部很多人都认为,这一切都只能说明罗文•希洛先生对情报业务还是经验不足。后来所发生的一连串的事实又进一步证明,罗文•希洛的确是属于那种只能充当高级顾问的角色。他的战略眼光独树一帜,在进行宏观战略规划时显得极富机智和极有条理,并在此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尤其是他在担任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高级顾问期间,更显示了他这方面的才干。然而,在他出任摩萨德局长之后,对于具体的情报业务,却显得并不是十分在行。

不久发生的一次车祸,让罗文•希洛头部受伤,身体状况一直不佳,精力也受到了影响,于是他不得不于1952年9 月20日辞去了摩萨德局长职务,担任总理的国际和地区战略顾问。

在以色列情报界,罗文•希洛虽然有“情报先生”的美誉,但是他在摩萨德短暂的任期内并没有做出什么惊人之举。不过,他毕竟还是摩萨德的创始人之一。罗文•希洛为摩萨德制定了指导该机构今后数十年工作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摩萨德与外国安全机构,尤其是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建立起工作关系的基础,还为摩萨德建立了一个经济情报处,专门负责侦查阿拉伯国家为了阻止他国与以色列发展贸易往来所进行的活动。此外,罗文•希洛还极力强调,以色列必须与全世界的犹太人建立起亲密的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使以色列的海外情报活动得到了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广泛支持,并因此取得了令各情报大国自叹弗如的惊人成绩。这一切,都应该是这位首任局长的功劳。

罗文•希洛辞职之后,另一位在以色列情报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重量级人物接替了他,成为摩萨德的第二任局长。此人就是被誉为以色列“情报之父”的伊塞•哈雷尔。

发布于 2023-01-31 14:01:58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19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